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创造了自己的“非凡十年”。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立体出行,感受北京智慧交通”采访活动。北京商报记者从现场获悉,十年来,地铁网络进一步加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同时,在运营上,列车服务可靠度达到3000万车公里/次,比2012年的267.02万车公里/次提升近11倍。此外,北京也在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
运营总里程接近翻番
1969年,北京建成通车全国首条地铁,50年来,北京地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以解决城市人口出行问题为出发点,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便捷市民出行为目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带领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运营总里程和日均客运量实现翻番。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童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十年来,地铁网络进一步织补、加密、优化,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总里程由442公里增至783公里,涵盖了地铁、轻轨、磁悬浮、有轨电车等多种制式,线路覆盖12个行政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时,随着轨道新线的陆续开通,线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有效提升,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也日趋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日均客运量由2012年的672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10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1378万人次。同期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也从32.3%增至57.4%,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当前,轨道交通因其便捷、准时、快速等特点成为市民通勤的首选,有效遏制了道路交通拥堵进一步恶化,北京市交通指数近年来稳定在“轻度拥堵”级别。
服务可靠度提升近11倍
十年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逐步由追求建设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率转变、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向聚焦创新驱动转变,轨道交通运行更加安全、快捷。
一方面,通过优化行车组织、改造设备设施、应用科技手段等措施,北京不断提升路网安全和服务水平。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副总经理梁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路网兑现率、正点率等主要运行指标在CoMET(国际地铁协会)均排名前列。
同时,梁樑介绍,列车服务可靠度达到3000万车公里/次,比2012年的267.02万车公里/次提升近11倍;自动售检票、电扶梯等服务设备可靠度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并固化形成了消毒、通风、测体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策略,筑牢轨道交通疫情防线。
另一方面,北京不断缩短发车间隔,提升运力。“2012年至今,全路网累计缩短行车间隔150余次,目前有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已达到2分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童梅表示,“同时组织运营企业采取交路套路、灵活编组等多样的列车组织模式,持续挖潜运力、提升路网运输效能,更好地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为改善轨道交通换乘能力,北京也在实施既有线网优化改造。十年间,完成了宣武门换乘通道改造,打造“地下立交”,实现内圈通道2号线换4号线、外圈4号线换2号线的双向换乘流线,提高换乘能力;实施1号线与八通线跨线运行改造,乘客无须在四惠站及四惠东站换乘即可从古城站至环球度假区站一趟直达,提高了出行体验及效率。
此外,北京还先后开展了多轮消隐改造工程,完成了全路网视频监控系统扩容、信号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车站安全门实现全覆盖。改善乘车环境,先后推出了列车时刻表、车厢空调温度分区、母婴室、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设备等多项举措。
“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使轨道交通整体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另一方面也让市民乘坐地铁更加便捷、高效。”梁樑表示。
智慧出行场景频上新
十年间,北京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推进职住平衡的向导作用。
其中,在推进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上,北京实现了北京西站、清河站等的地铁、铁路和市郊铁路的安检互认,探索研究了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顶层设计,推动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推动公交、轨道融合发展,实现公交、轨道一张网、一张图,衔接换乘更便捷。
此外,北京也在推进规划建设轨道微中心,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功能、交通、景观、市政的一体化融合。十年间,公布了第一批71个轨道微中心名单;规划100个一体化项目,包括11座车辆基地和89座车站。去年,134处便利店、药店等站内便民设施也上线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轨道交通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不断以科技创新提升地铁出行智慧化程度。而当前,梁樑介绍,北京已初步完成由京投公司牵头于2019年发布的“智慧地铁三年行动策划方案”。
“在进站上,北京顺应支付电子化趋势,轨道交通全路网实现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银联云闪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全覆盖,并融合了相关的测温技术,还建设了乘客信息服务平台,对乘客反馈的各种诉求进行集中处理。”梁樑介绍,“在基础设施上,轨指中心还搭建了反映客流等情况的大数据平台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云平台,目前云平台已承载了3条线路,预计年底会增加到5条线路,未来也会按照各条线路的建设周期逐步将其迁入云平台中。”
关于北京轨道交通的未来规划,梁樑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轨指中心目前已经投入到智慧大脑2.0的相关工作当中。“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当于北京轨道交通的大脑,接下来,我们将关注并建立乘客服务、智慧票务、人工智能和云平台等方面的新场景,开发新的产品,并投入到线路的应用上。”(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