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贵州时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什么是父性教育?

父性:那神秘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大约二十年前,我出版了《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的四堂必修课》一书,讨论了父亲参与儿童成长陪伴与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个话题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问题受到很多关注,“爸爸回家”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

世界文化比较学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西文化对“父性”的理解,都共同指向“背影”。西方有一则名言:“孩子是和母亲面对面成长的,而对于父亲,只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在中国,朱自清描写父亲的《背影》脍炙人口。为什么对“父性”的理解都指向“背影”呢?我想这是一个象征,一个包含多种寓意的隐喻。“背影”者,总是背对着自己,而且是渐行渐远的,这表示:

1、父亲经常要出发,经常行迹匆匆;

2、 父亲要去远方,要背井离乡;

3、父亲的前程带有许多不确定性;

4、 父亲的“背”上,是沉甸甸的,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和期待;

5、 父亲要做的事情,对于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孩子们来说,带有几分朦胧感,几分神秘感;

6、 父亲“背”着整个家庭,要去拓展越来越大的空间;

7、对于父亲和他的使命,需要用更多的想象力去理解。

“父性教育”是一种浑厚、丰富而深远的人性教育。一般来讲,父亲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性教育会是逊色的。父性教育是“脊柱的教育”,它意味着坚定、崇高、不向苦难屈服的人格;父性教育是“肩膀的教育”,它意味着要勇挑重担、责无旁贷;父性教育是“脚板的教育”,它意味着满怀信心地上路、向前、脚踏实地,追求诗和远方……

“父性教育”带有鲜明的人性的“如其所是”和“如其所愿”,亦即“说不尽”的无限性与“勉强可以言说”的限定性的叠加态。我赞同“爸爸回家”,爸爸回家之后,应该根据父母不同的角色特点,发挥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接力出版社授权选载于《育儿合伙人》

育儿合伙人马丁小熊QQ糖妈妈爸爸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贵州时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贵州时报 gzx.bjdshi.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