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贵州时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百家民企说】和展能源王海波:内卷本质是同质化,关键要打造好企业护城河

  中新经纬6月13日电 (宋亚芬)“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制造行业都会卷,内卷本质是同质化,关键是要打造好企业自身的护城河。”近日,辽宁和展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展能源”)董事长王海波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如是说。


和展能源董事长王海波

  和展能源前身是铁岭新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2023年7月,上市公司股东发生变更,主营业务也从土地开发变为新能源及配套业务。因此,和展能源虽然是老牌上市公司,在A股却仍然算行业“新兵”。

  不过,董事长王海波是一位“风电老兵”,加入和展能源前,曾担任金风科技总裁。已在行业耕耘二十余载的他对风电行业发展史了然于胸,对于新能源行业民企的发展现状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打造企业护城河

  对于每一个行业“新兵”而言,如何打开市场空间都是一个主要难题。

  对此,王海波表示,对于ToB业务而言,打开市场空间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当然,0-1的过程是最难的。

  王海波认为,在初创阶段,第一,就是要与客户进行非常充分的技术交流,讲清楚产品的卖点和技术路径,因为一个新产品要想打动客户首先是对方的专业人员要接受。第二,任何产品要进入销售,必然有一些认证、测试、质量体系等准入的基本门槛。很多公司不愿意在这上面花精力,但这些步骤会化解很多客户选择一家新企业或者新产品的恐惧心理。

  作为一家新入局的风电民营企业,为了完成0-1的过程,王海波给和展能源打造了三重护城河。一是产业化的速度。就是新产品如何快速找到第一个客户。和展能源选择在生产装备的同时也开发风电项目,这样他们的产品首先会在自己的风电场应用,把图纸变为实际运行的产品,快速迭代质量和工艺,就打通了从0到1的过程。二是匹配最优物理布局。和展能源主营之一是混塔业务。混塔的重量比钢塔要重,运输的合理半径约300公里以内,至多到400公里,因此如果工厂选址没有选好,产品自然也就没有竞争力。三是不仅仅销售风电配套设备,而是打包销售风电场场景,产生更多发电量,通过额外的电力收入获取价值。

  内卷本质是同质化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陆上风机价格2021年起即进入跌势,两年内跌去五成左右。海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则在一年内从70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降至了3500元/千瓦左右的低点。2024年,这一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但价格仍处于低位。

  王海波表示,风机价格下跌已经持续两年了,应该会有一个维持或略微的上升过程,这是一个大方向。当前风机价格已经有稳定的趋势,也有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始上调价格。

  “企业不可能长期不盈利,大家会打价格战,但最终还是要追求利益的,就看谁能熬得时间更长一点。这实际上拼的是企业的资产组合、业务整合的能力和现金流。”王海波说。

  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内卷?王海波表示,首先就是研发创新。目前风电行业不少企业在开发更大型号产品,而不是在研发新产品,产品缺乏科研溢价,企业就只能拼销售、拼价格、拼现金流。其次就是研发降本。这几年风机从4000元/千瓦降到1000多元/千瓦,全行业、全链条都在成本上做了大量的优化,为市场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第三就是质量创新。大型的装备设备,要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作为评价标准,比如过去很多人买车,哪怕贵一点也愿意买德系品牌车,就是对质量的溢价,现在国产车畅销也是对质量的认可,企业要把质量-效益的业务逻辑打通,建立评价模式、定价模式、激励模式,最终使质量带来的价值变成产品定价的构成,激发企业质量进步和质量投入。最后就是精益管理,包括数字化。各家企业的运营效率、人员效率还是差距很大的。生产同样的设备,好企业的毛利可能是差的企业的两倍。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只要这个行业存在,它里面就一定有利润,只是利润是在哪一个环节的问题。当然,产业链长的企业利润相对会比较好,产业链短的企业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利润就会很差,所以大企业都在做一体化。”王海波认为,“任何制造行业都会卷,卷是必然的,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关键要打造好企业自身的护城河。”

  看好高空风电市场

  在风电领域有一个词叫风切变指数,它的大小反映了风速随高度增加的提高的程度。王海波表示,高的风切变就意味着如果塔架提高,风速提高更多,在中国的东北、河北南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风切变高,使用高塔架风能资源会提高很多。

  王海波举例说,使用高塔架,以东北的风资源品质,等效满发小时数能够达到4000以上,即使上网电价降到2毛钱也没有任何挑战。如果让低价绿电变成企业的核心原料,就能够解决中国很多高载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问题。

  行业统计显示,2023年的风电塔架高度140米以上的,基本全系列采用了混塔塔架。王海波表示,现在中国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七八千万千瓦,混塔每台比钢塔便宜100多万元,但是产能是不够的,行业本身有一个天生的红利存在。

  王海波简单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的风电装机如果按照一亿千瓦计算,使用混塔,从现在的140米升级到200米,大概能增加发电量500千瓦时/千瓦•年,20年带来的新增电费收入约3500亿元。相当于只需增加700亿元成本,每年就带来150亿元的收益,产业的商业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建议调整风电项目招标门槛

  民营企业一直是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装备制造领域。不过,在电站投资上,民营企业的占比却不高。

  究其原因,王海波认为,主要是很多地方风电项目优选方案,其评价标准往往是公司资产规模有没有过1000亿或500亿,这种情况下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中小企业就没有多少机会了。因此,他建议从政策上引导项目方在方案制定的时候多给民营企业一些机会,用单位土地面积产生的发电收入,即开发质量和效益来评比,而不是拼投资方的母公司。

  此外,由于现在电力设备招标基本上都是最低价中标,技术人员对质量、性能的认知没有变成关键评标规则。王海波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甲方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失声了。此前,他也曾多次就此问题进行呼吁,应该更重视技术方面的评价。(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贵州时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贵州时报 gzx.bjdshi.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